教育部发布新规: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答案
2025-05-13 扫码到手机阅读

2025年5月13日,北京——为规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防范学生过度依赖技术,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其中明确指出,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同时强调小学阶段学生不得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
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利用AI工具辅助学习。然而,部分学生将AI生成的答案直接复制粘贴,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响了教育公平性。为此,教育部在此次发布的《使用指南》中,明确了五大应用原则,包括坚持育人导向、强化素养本位等,旨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核心能力。
为何禁止直接复制AI答案?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禁止直接复制AI答案的核心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问题、拓展知识面,但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学生完全依赖AI生成的答案,不仅会削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可能导致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最终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此外,《使用指南》还特别提到,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自控能力尚不成熟,因此不得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家长和教师需要加强对低龄学生的监督与指导,确保他们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AI?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应用,《使用指南》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结果等方式,与AI工具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答案。
2. 注重过程评价: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关注最终答案的正确与否。例如,可以通过记录学生与AI交互的过程,评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素养,以有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
4. 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未来,教育部还将鼓励各地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而全面衡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社会反响热烈
对于这一新规,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家长表示支持:“以前总担心孩子用AI作弊,现在有了明确规定,我们也能更放心地让孩子接触这些新技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AI工具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使用”与“依赖”。
专家则普遍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明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应成为教育的绊脚石,而应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新引擎。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何让下一代更好地适应并驾驭这一变革力量,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教育部此次发布的《使用指南》,无疑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规范。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真正成长为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 阅读10853
-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