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都用AI做作业,教授爆发:独立思考能力去哪儿了?
2025-05-15 扫码到手机阅读

2025年5月15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争议再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日,某高校的一位教授因发现全班学生几乎都在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而大发雷霆,直言“独立思考能力去哪儿了?”这一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事件经过:AI作业泛滥,教授怒打零分
据媒体报道,该事件发生在某大学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上。这门课程由苗怀明教授主讲,名为《红楼梦》悦读。在一次作业中,苗教授布置了一道主观题:“《红楼梦》对当代中国人有哪些启发?请结合实际进行阐述。”然而,当批改作业时,苗教授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高度相似,甚至出现了完全一致的表述。
经过调查,苗教授确认这些答案均来自某款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愤怒之下,他将所有涉及抄袭AI内容的学生作业判定为零分,并在课堂上公开批评了这种行为。“我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希望你们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而不是让机器替你们回答问题!”苗教授表示。
教育部发声:禁止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
事实上,教育部已于5月12日发布了相关指南,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同时,指南还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避免过度依赖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
对此,苗教授表示支持:“教育部的规定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们的教育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学生回应:AI只是工具,为何不能用?
尽管教授和教育部的态度鲜明,但部分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并不是懒惰,而是想利用AI提高效率。毕竟,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技术,为什么不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它呢?”
另一位学生则认为,AI生成的内容需要经过自己的加工和理解才能真正转化为知识。“与其禁止使用AI,不如教会我们如何辨别、筛选和整合信息。”
专家观点:人机协同是未来趋势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在谈及此事时表示,人机协同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年轻人应该每天投入至少4小时以上与AI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依赖AI。关键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沈阳教授还建议,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使用AI工具的指导,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平衡技术应用与学术诚信之间的关系。
社会反响:技术进步与教育改革需同步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支持教授立场的人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过度依赖AI无疑背离了这一初衷。反对者则主张,AI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教育体系应尽快适应并融入技术变革。
无论如何,这场风波折射出的是技术进步与教育改革之间亟待解决的矛盾。如何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守住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将成为未来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 阅读11449
- 2258